东莞市人民医院郭素峡教授团队成功完成外科术后重度二尖瓣反流MitraClip™手术

2024年4月18日,东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郭素峡教授率领团队,采用MitraClip™系统成功为一例外科术后(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重度反流患者实施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手术。在麻醉科、超声影像团队、介入护理团队等多学科的共同协助配合下,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即刻效果显著,目前恢复良好。

 

这也是东莞地区第一台外科术后的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本例手术的顺利完成,也代表了东莞市人民医院在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技术上的先进水平,让更多不同类型的二尖瓣反流患者有了更为安全有效的选择。

 

 

病例介绍

 

患者男,61岁,二尖瓣成形术后,二尖瓣后叶脱垂并关闭不全(重度反流);左心增大;反流量主要在3区,对房间隔穿刺点要求较高。脱垂位置AML23mm,PML18mm,瓣口面积大于4cm²。郭教授团队在充分评估后,决定为患者施行经导管二尖瓣微创介入修复手术。

 

手术过程

 

术前结合病例病变和外科术后的特点,制定手术方案:

 

首先对于房间隔位置,由于二尖瓣成形术,一般结束时会在房间隔位置行补片修补术,该病例由于脱垂位置在3区,本身对房间隔穿刺点要求高,若房间隔位置有补片阻隔,无疑对术中产生了较高挑战;反流束较宽,但由于是外科术后病例,为了降低手术风险,快速完成手术,拟用1枚XTR植入3区位置,解决脱垂及反流。

 

在手术的第一个环节就受到了预估的挑战。房间隔穿刺过程中发现,房间隔的确有植入补片,穿刺针鞘进入右房后,始终无法看到明显的帐篷征。同时,由于补片十分具有韧性,即使找到了可靠的穿刺位置也无法穿过补片,使用电刀也无法通过,甚至穿刺过程中出现针尖滑动的情况。郭教授团队尽全力在有限的空间内寻找可靠的穿刺位点,终于在靠近上腔且贴近主动脉的位置,找到了可穿过但并不理想的位点。

 

 

成功穿刺后,通过超硬导丝置入24F可操控导引导管至左心房后,送入二尖瓣夹输送系统,在超声引导下调节二尖瓣夹输送系统垂直在二尖瓣正上方,打开二尖瓣夹的双臂至120°,在经食道超声指导下调整二尖瓣夹使之位于3区前后瓣叶的中间,使两臂位于5点和11点;轴向调整好后,进入心室捕捞瓣叶。受到穿刺点偏高&靠前的影响,夹子在左房调整时有明显的aorta hugger,且此种情况下的aorta hugger比常规情况更难解决。

 

 

不断的通过调整SGC的弯形以及CDS的A&P旋钮,尝试解除aorta hugger,多次尝试捕捞瓣叶,终于使2个瓣叶均落在二尖瓣夹的两个臂上,操作二尖瓣夹使之夹住2个瓣尖,经食道超声反复确认二尖瓣反流明显减轻,内侧仍有中度反流,但考虑到向内侧位置的移动前提是大鞘深度足够,同样是因为房间隔穿刺位点的影响,此时大鞘已几乎快掉出左房,加之跨瓣压差已经达到了5mmHg,最后决定释放二尖瓣夹。3维视角下夹子组织桥稳定,退出二尖瓣夹输送系统和24F可操控导引导管,8字缝合股静脉。

 

 

整个手术过程历时5小时左右,在极其艰难的穿刺条件下完成房间隔穿刺,同时在术中不断的尝试优化系统,减少穿刺所带来的操作影响,最后顺利完成手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二尖瓣反流,达到理想预期。

 

 专家简介 

郭素峡

东莞市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指导老师。医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日本访问学者,东莞市特色人才,东莞市胸痛中心质控主任,东莞市限制临床应用医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心血管内外科专业组组长。

 

中国胸痛中心培训讲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第二届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交流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胸痛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二届心血管疾病质控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二届心血管疾病质控管理分会房颤学组组员,广东省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建设联盟委员,粤桂琼房颤冷冻俱乐部联合主席。《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编委。作为主持人承担各项课题7项,获省新技术引进奖两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及中华核心期刊30余篇,专著一部,发明专利10项。擅长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治疗,尤其是心内科各类介入治疗,包括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电生理起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及结构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陈丽华

东莞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1983年6月生,2009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电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学会第五届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分会委员、广东省房颤中心联盟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失常学分会委员。专业特长: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和器械植入。自2009年至今工作于东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参与完成东莞市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超声引导下起搏器植入术等新技术、经导管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开展新技术“左心耳封堵术”、“冷冻球囊消融术”、“经导管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植入术”、“心肌活检术”、“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每年完成各种心律失常手术400例以上。多次获得东莞市人民医院“先进个人”称号,2020年获东莞市人民医院“服务之星” 称号。先后参与“起源于主动脉窦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速伴阵发房颤的疗效观察”、“肺静脉前庭冷冻消融对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等临床课题,曾获得东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可调节大小的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一种消融圈式冷冻消融导管”。发表《起源于主动脉窦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对踝肱指数测量的影响》《单纯室上速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房性心律失常的》等论文。参加《心内科疾病诊疗与新技术应用》、《心血管内科会诊纪要》 等著书编写。

 

苏少辉

东莞市人民医院

红楼院区心血管内科一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毕业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专业方向冠心病介入诊疗。擅长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在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介入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急危重症组组员。

 

梁广柱

东莞市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研究生学位

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发明专利(国家级)4项,参编医学著作2项

在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技术,并对心血管病各种急、重症的诊断、治疗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姚永钊

东莞市人民医院

胸痛中心心内医生组组长,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擅长于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的介入诊疗等;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腺相关病毒介导PDGF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发表于《中华实验外科》等;参与编写《干细胞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第十一章<干细胞联合基因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2年10月出版。参与编写《心血管内科会诊纪要》,清华大学出版,2021年3月第一版。授权发明专利2项:胸痛警示器,2019.02.14,中国,ZL201920197061.X;药物球囊穿引器,2019.03.10,中国,ZL201920184147.9。

 

 

– End –

关注我们

专业的心血管医生学术交流平台

点击关注
医谱学术
点击下载
医谱app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发表内容知识产权归属医谱平台、主办方以及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复制、传播、展示、镜像、转载、摘编等。经授权使用,须注明来源,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 分享